专家观点---- 
 
 
【创新前沿】文献综述24|中国管理研究:匹配样本元分析及本土理论
  来源:浙江大学创新管理基地   点击次数:

编者按:

随着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崛起,以及越来越多中国学者积极构建和发展中国本土观点,中国管理研究在过去四十年呈指数级增长(见图1)。然而多年来,在学界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管理研究很少为全球管理知识贡献新的构念和理论思想,大多数研究结果尚未受到广泛关注(何佳讯等,2021)。那么,在一代代中国管理学者对关注中国特色情境、发展中国本土理论的呼吁和努力下,中国管理研究发展究竟如何?首先,中国情境是否表现出独特性,缘起北美的经典管理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如何?其次,中国本土涌现出的理论视角有哪些?这些本土观点如何贡献于全球管理知识?最后,中国管理研究未来有哪些值得深入探究的议题和方向?

图1:国际顶级期刊中国管理研究发表分布(1959-2019)

undefined

本期,编者将解读一篇2022年发表在《Journal of Management》关于中国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以理解中国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研究机会。


中国管理研究:匹配样本元分析及本土理论的重点回顾


摘要:

在过去四十年,中国管理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在对中国企业实践的分析中,源自美国的管理理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引发一个思考:这些西方理论对非西方情境下的管理实践解释力究竟如何?通过“匹配样本元分析”方法(将匹配技术整合到元分析),我们比较了来自1028项美国和中国研究的452个匹配样本的五个经典西方管理理论(制度理论、资源依赖理论、资源基础观、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的平均效应量。研究发现,与美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a)对强制压力和模仿压力反应较小,但更容易受规范压力的影响;(b)在面临资源依赖和交易成本时建立更少的业务关系;(c)从管理通用战略资源中获取更多利润;(d)对薪酬激励和私人大股东更敏感。为理解中国管理实践的独特性,我们进一步对政治制度印记理论、国家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特色公司治理这些关于中国特色理论解释的新兴文献进行了重点回顾。我们得出结论,在解释中国管理实践时,本土理论有效地弥补了西方观点。

关键词:代理理论,中国特色视角,中国管理研究,制度理论,匹配样本元分析,资源依赖理论,资源基础观,交易成本理论

Abstract:

The field of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has grown tremendously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Management theories originating from the United States have remained dominant in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firms, prompting the question of how powerfully these Western lenses expl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non-Western contexts. Through a matched-samples meta-analysis, which integrates matching techniques into meta-analysis, we compare the mean effect sizes for five classic Western management theories—institutional theory,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gency theory, and transaction cost theory—on 452 matched samples drawn from 1,028 U.S. and Chinese studies. Surprisingly, as compared to their U.S. counterparts, Chinese firms (a) are less responsive to coercive and mimetic pressures yet more subject to normative pressures, (b) establish fewer business relations when faced with resource dependencies and transaction costs, (c) extract more profit from managing generic strategic resources, and (d) are more sensitive to pay incentives and private block holders. To understand the specificities of Chinese management practices, we furthermore conduct a focused review of the emerging literature on China-endemic explanations: political institutional imprinting theory, state-driv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hina-endemic corporate governance. We conclude that indigenous theories effectively complement Western perspectives when accounting for Chinese management practices.

Keywords: Agency theory, China-endemic perspectives,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Institutional theory, Matched-samples meta-analysis,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Resource-based view,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1

研究目的

目前使用的管理理论大多数起源于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北美,但中国经济经历了与西方轨迹截然不同的产业治理和政治参与体系,中国也涌现出许多独特的管理实践,需要超越既有成熟框架的互补视角。此背景下,中国管理研究学者越来越多地发展中国特色管理观。中国管理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使用中国数据检验和扩展西方框架以及针对中国管理实践发展本土视角。为整体评估中国管理研究领域,我们首先开展了匹配样本元分析,比较了五个经典管理理论(制度理论、资源依赖理论、资源基础观、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在美国和中国两种情境下的样本的平均效应量和机制,以检验西方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并探究互补视角的必要性。其次,我们对中国特色研究文献进行了重点回顾,以识别中国情境下产生的独特的构建理论的方法。


2

研究贡献

本文研究贡献有四个方面。一是从平均效应量和中介机制,揭示了中国和美国的情境差异,并讨论了西方框架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企业和管理实践;二是识别了三个中国特色理论的新兴分支(即政治制度印记理论、国家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特色公司治理);三是引入了匹配样本元分析方法(MSMA),以实现不同宏观社会单元间更有效的比较;四是指出了中国管理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机会。


3

研究概述

1.  经典西方理论的匹配样本元分析结果

  • 制度理论

制度主义反映了组织同构过程,即组织集体从制度环境中纳入模板,以寻求合法性(这不一定提高经济效率)。DiMaggio和Powell(1983)识别出导致同构的三种制度压力,我们据此关注了这三种的种压力(强制压力、模仿压力、规范压力)与同构间的关系。分析发现,相较于美国情境,强制压力和模仿压力对同构的解释力在中国情境下更弱,而规范压力解释力更强。

  • 资源依赖理论

作为理解组织与环境关系的主要视角,资源依赖理论以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中的参与者提供的手段为前提,评估了组织为获取资源和重获自主权所能采取的措施。根据之前的研究,我们检验了资源依赖对董事会连锁、联盟、合资企业、并购四种策略的解释力。研究发现,资源依赖的加剧导致美国企业形成连锁、联盟和并购,而只有连锁效应在中国是积极的。这表明,中国企业在面临市场和非市场资源依赖时,更少采取关系型策略。

  • 资源基础观

Barney(1991)认为,具有VRIN性质,即有价值的、稀缺的、无法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资源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我们探究了两种情境下非VRIN资源以及VRIN资源对会计和市场绩效的解释力。研究表明,VRIN资源的绩效效应在这两种情境下是相当的,但非VRIN资源的绩效效应在中国更强。

  • 代理理论

许多代理理论领域的学者关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委托代理冲突。为缓解冲突,有三种主要的治理机制,即独立监督、管理激励以及集中外部所有权。我们考察了监督机制、结盟机制、投资机制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尽管在结盟和投资机制上存在明显差异,但代理理论在中国和美国情境下的实证结果相似。

  • 成本交易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将社会视为交易网络,可以通过市场或组织进行交易,解释了组织为什么存在以及组织的边界。Williamson(1975)通过将替代治理结构的相对效率归因于交易的可观察的维度,即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以及频率,将该理论的核心宗旨转化为可检验的假设。我们检验了资产专用性对层级治理和关系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资产专用性导致的交易风险在美国情境下更可能导致关系治理的形成。

 2.  经典西方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 制度理论

尽管中美两国不同情境下的制度和制度参与者各不相同,但制度理论的情境敏感性使其成为解释中国组织同构的有效的理论工具。但该理论在中国的解释力要低于美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对强制压力和模仿压力的反应更小,但对规范压力反应更强烈,这挑战了“中国政府因为其强大的影响力而主要依赖于强制”的传统观点。我们推测,中国政府结合“硬”权力与“软”控制策略以产生更有效的治理。

  • 资源依赖理论

我们发现目前形式的资源依赖理论在中国解释力不强,总体效应量在美国显著为正,但在中国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现有概念没有考虑到中国情境下的独特的权力依赖关系。在中国,政府不仅是监管者,也是主要的资源提供者。因此,与美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市场参与者提供的资源不同,中国企业也严重依赖政府的资源提供。

  • 资源基础观

资源基础观在中国具有很高的解释力,甚至较美国更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从非VRIN资源中获取的利润更高。这可能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全过渡,混合经济特征仍然阻碍了战略资源的匹配和流动。这使得战略资源更可能在中国情境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

  • 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在中美两国适用性相当,但有一些明显的差异。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绩效工资联系更强,中国经理人的薪酬更多与所取得的财务绩效挂钩。此外,私有大股东的监督在美国是一种无效的机制,但在中国有效;中国的外部公司治理机构相对较弱;在中国,国家所有权与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

  • 交易成本理论

目前形式的交易成本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不如美国。中美存在两大主要分歧,一是美国的等级制度和市场需要高度的信息编码,而中国的交易治理结构依赖于有限的信息编码;二是美国的财产所有权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权利,但中国此类权利仍然严重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为更好地理解中国情境下的交易选择,需要重新定义交易成本理论的当前市场和层级结构框架。文化和发展水平被认为是影响中国交易偏好的两个关键因素,抓住这两个因素的一个重要构念是“关系”,已被用来解释中国情境下普遍采用个性化关系来解决交易风险。

 3.  中国特色研究的重点回顾

虽然传统的西方视角对理解中国情境非常重要,但无法完全解释中国企业和管理实践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发展互补的、中国特色的理论解释。我们确定了三个新兴的中国特色理论,即政治制度印记理论、国家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公司治理。

  • 政治制度印记理论

通过整合制度理论和印记理论中的元素,政治制度印记理论认为Autocratic政府可以通过认知经验的政治印记影响组织行为,为理解中国企业和管理者独特的政治嵌入提供了框架。

  • 国家驱动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管理研究学者开发了两个本土框架,以解释中国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或环境行动以应对政府压力,即多层面国家影响模型和政治依赖模型。前者反映了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相互冲突的社会环境需求,在中央政府已经认识到中国环境的社会和环境挑战时,地方政府可能仍然倾向于只关注经济发展。政治依赖模型强调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对其参与社会环境行动的动机的影响。

  • 中国特色公司治理

经历三次制度变迁后,中国公司治理尽管与国际标准越来越趋同,但立法和执法仍然缺乏。与弱的外部公司治理控制相比,中国政府通过国有股的投票权和公司内部党委的决策权对公司实施了较强的内部控制。此外,私人大股东持股也会在控股股东和非控股股东之间、控股股东和家族之间以及股东和债权人之间产生代理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独特的治理机制设计。



4

未来研究机会

我们确定了Autocratic政府、过去对未来行动的影响、以及本土理论的普遍化三个领域的研究机会。

l  Autocratic政府。中国独特的政治制度背景,推动了中国特色研究的出现。未来研究可探讨如《“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经济举措是否、以何种形式、在多大程度上重塑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国际化战略和商业模式等;可持续发展可能是中国未来几十年经济议程上的首要议题,哪些制度安排可以协调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的商业运营。

l  过去对未来行动的影响。未来研究可探索新近的政治意识形态如何将社会期望转向本土企业。另一个有趣的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塑造中国企业的治理和战略,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流入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的行为。

l  本土理论的普遍化。我们认为,中国本土研究并非天生局限于中国情境,也可能适用于非中国情境。未来研究的一个有意义的领域是探索中国特有视角在其他非中国情境的适用性,尤其是其他Autocratic情境。


编后语

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研究,在目前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管理学理论体系增添中国色彩、甚至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平等理性的研究和讨论,需要中国管理学者在以下两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了解西方经典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思想体系和适用边界,二是扎根中国管理实践,基于中国情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体系。此外,这篇文章也为文献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比较的文献分析方法。最后,期望本期推文也能给中国企业管理者们提供一定的启示意义。

编者感谢原文作者刘文杰同学对本期推文的支持,也期待读者更多的精彩观点!



文献来源:Liu, W., Heugens, P.P.M.A.R., Wijen, F., & van Essen, M. (2022).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A matched-samples meta-analysis and focused review of indigenous theori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forthcoming. doi.org/10.1177/01492063211073067.


论文一作:刘文杰(荷兰Erasmus University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为战略、组织理论与可持续发展;wliu@rsm.nl)





添加时间:2022-05-30
 
友情链接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
天津社会科学网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地址:天津市北辰区津霸公路东口 邮编:300134 E-mail: webmaster@tjcu.edu.cn
Copyright?2013 天津商业大学中国管理创新基地 津ICP备 05052063 (建议采用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