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案例学的构建——学理基础与现实可行性
  来源:《管理世界》   点击次数:

案例学的构建——学理基础与现实可行性

作者:

苏敬勤(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王娜(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高昕(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张璐(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文章刊发:《管理世界》2021年第9

摘要:案例以其实践性与承载性的属性和优势,现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等应用性学科。由于学科发展多样性、案例应用场景多元性等,导致案例相关活动长期处于分立状态,无法集中体现案例在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过程中的现实功效。结合我国案例发展的实际与时代发展需求,本文提出了构建案例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国内外案例研究、案例教学及案例组织管理的现况与问题,分析了案例学构建的学理与现实基础,集中探讨了构建案例学需要率先解决的4个核心问题,对案例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构想和建议。

关键词:案例学  案例研究  案例教学  案例组织管理

一、引言

案例是对生产生活中典型事件与情境的陈述,被认为是一种针对性地传递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1870年,时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通过还原事件过程和分析典型判例的示范性教学拉开了案例法的序幕。以管理学、教育学等为代表的应用性学科纷纷将案例法作为主流情境教学模式之一(欧阳桃花,2004),使用案例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也在国内外管理学一流期刊“最佳论文”评选中占比超过其他研究方法的总和(王冰等,2018;李亮等,2020),以哈佛商学院案例库为代表的国内外案例组织管理机构在案例资源共享与利用方面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所谓案例学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从案例中挖掘新素材、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传播新知识”为诉求的集案例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应用为一体的新型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目前,案例不仅在管理学领域,也在各个应用学科领域的知识创造、传播与应用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三大功能的凸显已然形成了浓郁的案例氛围。特别是在工商管理领域,呈现出了从望其项背、同台竞技到形成特色的局面。立足我国独特的转型发展实践,加强案例在各个学科领域教研活动中的深度联结,基于当前已积累的案例人才储备、案例组织机构与实践资源优势,我国已然基本具备了率先构建“案例学”的条件。以相对成熟、发展领先的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教学与研究体系为先导,率先初步建设深植中国本土实践、具有国际标准的全新案例学学科体系,进而带动其他应用学科案例建设的融合,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有望率先实现我国在世界管理科学体系中学科建设的新突破。

然而要推进本土案例学的构建,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研究方面,本土学者近年来在方法严谨性、科学性等方面越来越多地实现了国际期刊的发表,但在挖掘本土独特管理理论方面则收效甚微(周小豪、朱晓林,2021),这要求我们亟待从研究方法的模仿深入到底层逻辑的审视,从而发掘兼顾科学性与创新性的案例研究本土范式。二是,在教学方面,虽然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得到广泛运用,但如何采集、编写、特别是课堂使用的逻辑连接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实践。三是虽然众多单位成立了案例中心,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但尚未就如何提升案例资源的开发深度、使用效率与效果等进行系统探索,支撑案例教研活动的有效联结机制尚需进一步的探索。四是,在案例学的融合构建方面,当前在教研互促、案例素材的深度开发、案例资源的多元化利用等方面仍未形成有机的系统,有待于从学科体系构建的视角,探索案例知识的创造、传播与案例资源应用的系统整合思路。

二、案例学构建的学理与现实基础

任何一个学科的构建包括案例学在内都需要厘清其学理基础,也需要足够的现实条件,具体分析如下。

(一)案例学构建的学理基础

虽然应用科学的不同学科在理念、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案例的知识、方法、对象等方面存在同源或者相似性,为融合构建案例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来源同源。经典实证主义认为一切科学知识源于可观察、可验证的实践(阙祥才,20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我们更好地改造世界提供了客观可能性。费尔巴哈曾说道“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费尔巴哈,1984)。而案例对实践的依赖更加天然且直接,其本质就是对典型实践的陈述,案例与实践之间天然的连接性使得案例法成为法学、医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应用性学科最为快捷、准确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手段之一。

基本问题相类。在应用科学的实地研究中常面临现象与实际环境边界不清且不易区分,或者研究者无法设计准确、直接又兼具系统性控制的变量。此时,研究者多会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基本问题开始,即案例研究方法(陆雄文,2013)。案例研究是一种基于现有理论对特定情境中单个或一组典型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进行系统性描述和分析,归纳出具有解释和预测作用的普遍性结论的定性研究方法(王梦浛、方卫华,2019),通俗来讲,案例研究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其中,“事”基于“理”,“理”蕴于“事”。无论是在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乃至医学、工程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均可以通过案例回答相同的基本问题。

教学诉求相同。案例法最早源于法学领域对案例的应用,随着其在法学、医学等领域中的成功应用,激励了商科教育领域对案例法的关注。案例教学法开发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决策问题的能力,在后续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因不同学科教学目标的需求差异,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案例教学衍变体(如,翻转课堂、行动学习等),但提升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分析问题与决策问题的能力成为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最大的区别,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单向传授的弊端。

研究流程与规范相似。由于社会科学类知识难以被结构化表达,案例成为有针对性传递教育目标,传播学科知识的有效载体(Armstrong and Mahmud2008)。从社会实践知识到学科理论知识的转化,无不经历了采集、编写、教学实施、理论研究等多个环节。苏敬勤和崔淼(2011)对案例研究内涵的界定,体现了研究程序的规范化,认为案例研究方法是一种遵循“理论回顾—案例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案例研究报告撰写”的程序与步骤。虽然当前,各个学科尚未形成案例研究、案例教学完全统一的范式,但在方法流程的整体性方面则是相似的,这也是案例学有可能成为独立学科的最为重要的基础。

学科知识交叉融通。采用案例开展教学与科研的学科广泛分布在管理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在工程技术等更广泛的学科领域教研活动中也有大量的应用。不论在哪个学科,案例均会按照其相似的基本流程、规范和方法与各自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融通,并不断从各个学科汲取营养,扩展案例的边界,使其更加充满活力。

(二)案例学建设的现实基础与需求

长期以来,案例在各学科花丛中独自绽放,在研究、教学及组织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单打独斗现象,导致了案例相关活动虽内容原理方法同源但长期未能有机融合,使得案例这一丰沛的富矿未被有效开发,影响了重大创新成果的产生。因此,当下在中国率先构建案例学可行、必要且恰逢其时。

资源优势。一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经济背景下及“ABCDE技术”的推动下,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中国本土创新企业。纵观中国本土企业《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2000年中国仅有10家企业上榜,2020年上榜的中国企业已经达到了124家,本土企业的最佳商业实践、丰富而又独特的中国情境,为案例学的教育、研究、组织管理等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和应用的土壤。二是不仅在学界,而且包括商界在内的多元社会组织对案例的多方需求也持续旺盛,案例期刊联盟的成立、共享中心的建设、每年超过1000篇的教学案例出版等都聚集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海量资源,成为世界仅有的独特的“中国现象”。中国的“案例的春天来了”已经成为各界的广泛共识,在此情况下,中国率先发力,整合多元化的案例力量率先构建案例学成为可能。

交叉学科的政策支持。20201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率先成立了交叉科学部,为我国基础学科的学科交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研究方向、组织与资金保障。形成了“源于知识体系结构,促进知识与应用融通”的学科布局方案。提出了“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综合性、复杂性的学科问题驱动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探索新的科研范式,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协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人类社会面临挑战中的重大复杂性问题,提升我国交叉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培养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培养交叉科学创新人才和队伍”的目标。案例学作为横跨应用科学的交叉性学科,肩负着整合融合在各个应用学科的案例知识创造、传播与应用的重任。因此,有理由相信,案例学的发展也将得到各个学科的积极响应和应有的支持。

案例队伍日益融合。案例教学、案例研究、案例组织管理队伍往往由不同的群体构成,但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同时担任案例教学、科研和组织管理的工作,涌现出丰盛的成果。特别是国内,如在获得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的作者中,排名前一百位的作者,一半以上不仅有大量的案例研究成果产出,也承担不同的案例组织管理工作,这为案例学3项功能的打通奠定了坚实的学科队伍基础,这也是中国率先实现案例学在交叉学科领域突围而出的优势所在与基本保障。

对我国和世界学科可能的贡献。欲将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中国创新成果生产出来、传播出去、扩大影响,案例学的率先构建具有重要作用。案例学天生带有的“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的特质,具有强烈的情境性,因而从情境嵌入视角开展的研究不仅能充分反映中国情境,同时也是世界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学员特点开发的新的案例教学体系也将成为世界案例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案例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同样会对案例学的发展添光增彩,进而为人类的知识体系的建设作出贡献。

三、构建案例学需要首先解决的若干问题

案例学的核心内容是基于案例的知识创造、知识传播与知识应用的一整套系统建构,应该运用体系化的思维进行思考。但在此之前,更重要的是指出案例学在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中的若干关键问题,为案例学体系的建设扫清障碍。而案例研究的底层逻辑不清晰、教学体系不连贯、组织管理模式不成熟、案例研究—教学—管理系统未能打通,成为构建案例学需首先思考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案例知识创造——底层逻辑

在管理学研究百余年的历史中,早期的主流方法就是案例研究。虽然在发展中期管理学界为应对缺乏科学性的诟病和加强严谨性的呼吁,广泛采用基于统计分析的量化研究使得案例研究被边缘化,但到20世纪末案例研究又以其坚挺的知识创造优势重获新生,再次成为国际顶级期刊“最佳论文”备受青睐的管理研究方法之一(Eisenhardt1989Bansal2017;毛基业,2020)。逻辑实证主义指出科学知识源于可观察、可验证的经验,经验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并可以通过语言总结出的理论命题来反映,故逻辑分析在知识创造中至关重要(阙祥才,2016;井润田、孙璇,2021)。一方面,一直以来学界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精确性、客观性、严谨性以及结论可靠性等方面的质疑,主要认为案例研究分析过程逻辑严谨性不够(王梦浛、方卫华,2019)。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目前国内的案例研究,并未达到真正构建管理理论的目的。因此,如何在科学严谨性和价值性之间取得平衡是案例研究的重要命题。

1.发现逻辑——案例研究存在的核心价值

科学发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发现逻辑是指研究者在经历新现象或新问题后,在既有理论背景下、或突破原有理论框架,试图提出新的假说以揭示新现象或解决新问题(雷良,2006)。Gioia等(2013)认为在兼顾自然科学严谨性的同时,更需关注管理洞见的发现,提出创新性和揭示性的新概念和新思想。研究问题的发现主要源于实践现象和理论文献两个方面(Eisenhardt and Graebner2007),基于现象发现的研究问题通常指研究者根据现象的重要性与现有理论的不足以构建研究框架,基于理论发现的研究问题指研究者根据已有研究在现有理论框架下提出问题。

现象发现与理论发现的先后性常常引起案例研究者困惑,EisenhardtGraebner2007)认为案例研究问题有的始于实践现象,有的始于理论,在理论文献与实践现象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案例研究问题。而新现象、新问题是做出科学发现的初始催化剂。我们认为,就中国情境下的案例研究现实需求来看,为更好地发现本土创新实践特色、产生本土管理洞见,以实践驱动为起点,实践与理论的反复比较迭代的研究逻辑更为合理有效。魏江(2021)提出“观察—洞见—涌现”的发现框架,但如何更好地观察,如何产生洞见,何时才能实现涌现尚未形成具体有效的框架,而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有效的方法框架,仍需要学界持续的探索(王永贵等,2021)。

2.外推逻辑——理论研究升华的突破口

案例研究凭借其在深入细致考察现象的过程和现象发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情境,理解行动者的感受和他们赋予实践的意义等方面突出的优势,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然而,量化研究支持者一直对案例研究方法科学性存疑,疑虑之一便是案例研究的结论能否外推(王晓晖、风笑天,2017)。Magnani2001)认为外推逻辑是对定义不清的现象形成某一解释性假设的推理过程,而案例研究由于事物之间的关系复杂,存在模糊的现象,适用外推逻辑。外推往往孕育着伟大的发现,是案例研究价值性的主要体现。常见的外推策略有类比溯因(analogical abduction)、法则外推(implicational law abduction)、共因外推(common cause abduction)等。

把握合适的外推是保证案例研究严谨性和价值性平衡的关键。仅关注个案特殊性是无需外推的,而如果关注普适性,案例研究则应该寻求将结论外推至更广阔的情境,从分析材料中发展出的概念或命题越抽象,越能够外推。因此,正是由于案例研究所具有的从微观分析向广阔情境拓展,以及案例分析所具有的理论意义,确立了案例外推的正当性(Geertz1973)。案例研究基于实践特色,在发现问题、启发灵感、解构复杂性、解释说明等方面可有效填补量化研究的不足,在量化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案例研究并适当外推。而外推的关键是能够学术自恰并给出其他方法不能解释的规律和特点。案例研究对创造性的要求与外推逻辑对严谨性的要求总像是“鱼与熊掌”,在当前中国情境下,亟需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深刻洞见的本土智慧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本土创新实践,因此,需要学界深入研究中国情境下外推的情境条件与边界,形成有效的框架。

(二)案例知识传播——打通采编撰写使用的隔离墙

案例教学是知识传播的一项重要创新手段。由于应用类学科知识难以被结构化表达,案例成为有针对性地传递教育目标、传播学科知识的有效载体(Armstrong and Mahmud2008)。案例教学法自1870年在哈佛法学院率先使用后,医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纷纷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在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不同学科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案例教学法于1980年经由中美合作举办的“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项目而引进我国,这一项目第一次系统引进了西方工商管理教育的课程和案例教学。2008年,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成立,致力于案例采编、撰写和教学在国内商学院的推广,陆续推出了全国百篇优秀案例评审、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竞争战略教研坊、案例行动学习法等系列特色活动,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但“教师不愿或不能深入企业,关注案例是否能够获奖,轻视案例在课堂中的有效使用”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影响了案例的广泛和有效传播。如何打通案例采编—撰写—使用的全流程,为学员提供有效的案例课程成为案例学构建的一个核心问题。

结构性案例采集。目前,对于案例采集还广泛存在被动地听企业介绍和展示的阶段,难以有效挖掘案例企业实践背后的理论。经过多年的实践,学者们构建了一整套的案例采编的结构化思路,不仅提升了效率,也能够深入挖掘成功企业背后的逻辑。除在采集前应提出较为明确的采集需求,根据资源可得性等确定采集对象外,调研访谈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调研访谈作为案例采集的典型方法,需要在案例采集时同步关注时间、空间与知识三重维度。其中,时间维度通过访谈主要管理者对关键节点、决策情境进行追问,把握后续访谈聚焦,勾画故事线。空间维度可结合故事线与部门架构,访谈职能部门人员,深化关键事件的落地执行,同时进行多方印证。学科维度需结合专业知识确定教学主题与理论基础,围绕知识框架补充提问。因此,将案例采集过程结构化为三维模型可以更好地厘清调研访谈思路,实现案例数据采集效果的最大化。

规范性案例撰写。“特定情境+独特故事+焦点知识”是保证一个案例完整性的构成要件。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各案例库的收录要求,还需要有规范的案例正文和Teaching Notes。虽然像哈佛案例库、毅伟案例库、CMCC的要求各有侧重,如哈佛案例库更重视情境还原、毅伟案例库更重视系统呈现、CMCC更重视框架规范等。但就整体的案例撰写来看,案例正文应更具备趣味性、易读性、普适性,Teaching Notes应基于“故事线—框架—理论—应用”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中国本土情境下的案例撰写更应关注对案例对象的情境化,而非以往案例撰写中仅仅将中国情境作为案例情节展开的背景介绍(苏敬勤、贾依帛,2018),做出真正有血有肉的中国特色本土案例。

兼顾效率与效果的教学实施。案例教学在本土实施过程中的变形往往导致教学双方的反馈不尽如人意,主要源于3个方面原因:一是案例教学实施环节多,费时费力,在教学时长约束下为保证流程完整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二是案例教学理念迥异,源于西方的案例教学强调“个人主义、推理的力量、反对权威”,而这与崇尚和谐、礼貌、遵纪的中国传统观念存在冲突,导致案例教学效果在中国本土课堂上效果受到影响。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注重分析问题和决策问题,而中国的企业和学员更关注如何解决问题。为此,以“案例行动学习法”等为代表的一批满足本土学员需求的新的教学方法得以破茧而出,可有效解决效率和效果的平衡问题(苏敬勤、高昕,2020)。

虽然我国在案例采编、撰写、课堂使用方面都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但利益机制等的作用导致该路径仍未有效打通,要形成“以学为始”的案例教学新格局,需要各界不断探索和努力。

(三)案例知识应用——模式探索

案例知识应用平台的构建能够有效地促进案例知识创造与案例知识传播的创新与发展。门类齐全、数量众多、质量上乘、结合实际需求的案例组织管理是开展案例研究、案例教学的前提保障。哈佛大学商学院创建早期就关注到对案例知识的应用,成立了最早的案例组织管理部门——商业研究处。此后,各种案例平台组织应运而生,如毅伟商学院案例库(IveyBSC)、欧洲案例交流中心(ECCH)等,其模式的核心从单校运营逐渐演化成联合运营,成为国际主流的案例平台运营模式。

相比起来,最早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我国案例平台,始于2008年建设的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采用的是不同于西方的免费共享模式。此后,一批院校纷纷建立了类型不同的案例平台,但多基于西方的联合运营模式。两种模式既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的特点。共同之处在于,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案例平台依据多主体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教师主体最关注的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等需求,开展案例教学方法的培训,针对学生主体最关注的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开拓思维等需求,开展案例公开课、案例技能竞赛等活动。为了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产学合作,开展教研坊等活动建立学生走进企业、企业融进课堂的有效链接。

但两种模式也存在显著的不同。共享模式的初衷是更快、更广的为全国的案例使用者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案例服务,案例由全体院校提供、评审、使用,保证了广泛的参与性,形成了群聚效应,但由于免费,其持续性和财务压力成为关键问题;而联合模式相对比较传统,参与性受到限制,其商业推广在中国免费文化下受到挑战。如何在两种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保证低成本使用的基础上,保证案例平台的持续性,缓解财务压力乃至推向企业成为亟需克服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案例生态整合——知识的贯通与延伸

虽然我国在案例的知识创造、传播与应用上具有一定的融合优势,但必须承认,我国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组织管理仍然存在着显著的“脱节”现象,可以说,谁能够率先克服三者脱节现象,谁就具备了率先构建案例学的条件。

案例知识贯通。案例源于社会实践,案例知识如何从现象走向理论、如何从企业走进课堂是案例学构建中需要关注的问题。通过案例贯通整个知识体系,可以从深入管理与社会实践入手,先是以案例的深入调研为切入点,同时覆盖教学和科研所需要的案例素材。以此为基础,先进行基于知识创造的案例研究,再以其为基础撰写教学案例,将其运用到课堂实现有效的知识传播,加上案例平台有效的案例组织管理,实现案例知识贯通的目的。

案例队伍融合。长期以来,案例研究、案例教学及案例组织管理队伍一定程度上形成了3支齐头并进在各自的领域单打独斗的队伍格局,案例建设效率较低(胡芬等,2019)。随着国内对案例的日益重视,案例建设的三支队伍出现了日益融合的趋势,国内几大案例会议均设立案例研究与教学模块,推进三者的融合,教师队伍也出现了双向交叉的新趋势。需进一步采取政策与事业双重驱动的有效机制加速三者的交叉融合。

案例知识延伸。案例知识贯通与案例主体交叉融合将为案例知识延伸提供可行性。通过案例研究实现实践问题升维,案例研究成果反哺案例教学,丰富和深化现有教学知识。案例教学中的思维启发与认知提升又可以进一步触发更高水平案例研究工作的开展。进而,通过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的进步带动案例组织管理活动的快速发展。

四、案例学的学科实施与保障

2020年我国入选《财富》全球500强的企业数量首次超过美国,作为后发国家实现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的跨越式发展典范,我国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创新方面则显得逊色。因此,在当前呼吁理论创新、亟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体系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案例学的构建作为促进各个学科深入实践、提升案例教研活动质量与案例资源利用效果的重要抓手,既是推动社会科学涌现理论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重要践行。而率先在工商管理领域探索案例学的构建无论从学科特征、资源优势,还是从人才保障等方面均存在天然的优势。

案例学作为一个兼具实践、理论与本土特色情境的交叉学科,亟待搭建多学科系统整合的理论基石。一方面,向上溯因,从各个载体的同源性出发,以实践为本。各个学科在进行案例研究、教学与案例组织管理活动时,均需以鲜活的生产生活实践为原始素材,3类载体均需要通过实地访谈收集实践数据,因而具备从源头整合的理论基础。而从学科体系搭建层面为各类载体提供便捷、高效的素材获取模式,则有助于降低获取调研准入的难度从而提高教研主体深耕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向下求果,从教研师资队伍的整合建设出发,以成果为要。鉴于应用科学领域的成果应用性特点,比如同一企业的案例资料既可以通过撰写教学案例并在授课中使用,也可以通过撰写案例研究论文获得科研成果,还可以用于指导学生参加案例组织管理机构开展的案例大赛等系列活动。故探索案例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应用在成果上的有机整合,有助于推动教师扎根企业实践收获多元化成果,具备从结果端整合的理论基础,由此形成“一源多果”的案例学学科构建的理论基石。

实践上,当前我国诸多商学院已经在案例教学、科研与组织管理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实践探索,而案例学的进一步发展,则要进一步由管理领域拓展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推动案例学的整合体系构建。具体来说,其一,确定使命、统一认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要实现优秀人才培养和本土理论发掘的核心目标,亟待破除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桎梏。因而,在案例知识创造、传播与应用等方面均需要打破当前以循迹性、舶来品为主导的发展方向,立足中国情境,创新适合中国学生与老师的教学方法、研究逻辑和案例组织管理模式。可以通过举办跨学科专家会议,以研讨、座谈等形式加强学科间的互动交流,从理念上明确各学科共同的发展使命与整合方向。其二,以管理学领域为排头兵与试验田,加快探索三大核心载体间联动循环的有效模式。通过对构建案例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体系进行归纳与迭代,以研究论文、教材、专著、资政报告等形式发表或出版,从而加强对法律、经济、教育工程等其他应用学科领域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其三,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强化教学与研究间的循环互促,以教研一体化师资培训、多元成果评价导向等辅助手段,推动应用学科领域教师在案例学整合体系下,基于教研双重目的深耕中国独特的创新实践。

五、结论

本文在对案例学的内涵、构建的学理基础、核心载体以及学科建设等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案例学在中国率先构建的可能性、需克服的核心问题以及保障措施。案例学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体系,其构建过程不仅需要广大商学院和各个不同学科单元、教师等主体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等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从而加快案例学核心载体的创新建设以及多方联动互促局面的早日呈现。同时,教师、商学院与案例组织管理机构等主体需针对基于案例的知识创造、传播与案例资源利用环节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充分发挥三大核心功能在案例学构建中的基石和引领作用,进而构建完整的案例学体系,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以及国际扩散与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章刊发:

苏敬勤、王娜、高昕、张璐:《案例学的构建——学理基础与现实可行性》,《管理世界》,2021年第9期,第207~213页。




添加时间:2021-10-08
 
友情链接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
天津社会科学网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地址:天津市北辰区津霸公路东口 邮编:300134 E-mail: webmaster@tjcu.edu.cn
Copyright?2013 天津商业大学中国管理创新基地 津ICP备 05052063 (建议采用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