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双循环”下的企业创新战略选择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   点击次数:

导语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亦是一种制度安排。从构建创新体系的角度,企业首先是要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摆脱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原材料、先进基础工艺、行业基础技术等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实现关键核心自主可控;其次是要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提高原始创新的能力,以基础研究带动引领性的产品与技术的突破;然后是要构建创新平台,以创新实验室等机构为基础,汇聚多方创新力量,促进协同创新、合作创新的开展;最后是要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塑造良好的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这些作为“双循环”下企业创新的任务或要求,还需结合维度更高的创新战略或思维,以提升企业整体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文 / 肖建强、徐二明


“双循环”对中国企业创新的涵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亦是一种制度安排。在国家政策制度层面,“双循环”的要求包括“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统筹发展与安全”等。在产业层面,“双循环”的要求包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等。


从构建创新体系的角度,企业首先是要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摆脱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原材料、先进基础工艺、行业基础技术等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实现关键核心自主可控;其次是要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提高原始创新的能力,以基础研究带动引领性的产品与技术的突破;然后是要构建创新平台,以创新实验室等机构为基础,汇聚多方创新力量,促进协同创新、合作创新的开展;最后是要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塑造良好的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这些作为“双循环”下企业创新的任务或要求,还需结合维度更高的创新战略或思维,以提升企业整体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全面提升动态能力,以创新推动“内循环”


“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能力与目标的匹配。企业面对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双循环”带来的新要求,需要以全面提升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y)为基础,构建未来发展的新动力。动态能力理论作为战略管理的经典理论,发轫于资源基础观和能力基础观,主要关注在复杂多变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从企业内部能力的改变解释竞争优势的来源。其理论创始人大卫·梯斯最近的研究指出,在全球治理体系重构的大背景下,全球宏观环境的“乌卡” (VUCA, 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特征更加明显,并引起全球超越单个国家的制度变革,这进一步会引起一国制度、国内市场的变化(比如中国提出“双循环”),进而影响跨国公司和本地企业的战略选择,并对企业的动态能力提出要求,最终影响企业在创新中获取的利润。正是沿着这一逻辑,“双循环”之下的企业创新战略选择需要以全面提升动态能力为基础。


首先,企业要提升态势感知(Sensing)能力。环境分析是战略选择的基础,战略管理特别强调对内外部环境发展态势的分析与判断,尤其是感知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战略大师理查德·鲁梅尔特在其著作《好战略,坏战略》中提出,“好战略”要能够对形势有清晰的诊断分析(明确优势和劣势),然后提出整体性的指导方针和策略,并采取统一连贯的活动。因此,态势感知也是制定“好”的创新战略的前提条件。传统的环境分析工具包括PEST 分析、SWOT分析等,强调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匹配。在“乌卡”环境之下,企业要想提升态势感知能力,可以从军队战略管理对环境的“处理”获得新的思路。事实上,“VUCA”一词正是来源于美军,最初是美军为描述冷战后期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而发明的词语,9·11 事件之后开始在军事领域被广泛使用,并迅速扩散到商业、社会、政治等诸多领域。


从军事领域拓展至商业领域的态势感知管理工具主要是OODA环(观察-调整-决策-行动,Observe-Orient-Decide-Act)和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在军事中,OODA环的基本逻辑是:交战双方都从观察开始,观察自己、观察环境和敌人,通过观察获取信息,基于感知到的外部威胁,迅速调整系统,作出决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应用到商业情境下,OODA环强调对环境变化的有效感知和敏捷反应。OODA环倾向于对“现状”进行分析,而情景规划则更具未来导向,是一种“未来思维模式”。情景规划的主要逻辑是预判对手未来可能采取的行动,梳理出几种“情景”,然后准备(规划)相应的战略和措施。在商业领域,从壳牌公司利用情景规划在1973年欧佩克石油贸易禁令危机中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表现,到诺基亚利用情景规划实现战略转型,情景规划在战略选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历久弥新。


其次,企业要提升利用(Seizing)能力。在对环境进行态势感知后,企业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善于抓住机会,二是善于应对威胁与危机。这两个方面可以单独分开考察,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因为“危机”之中包含了“危”与“机”的统一。单独来看,善于抓住机会首先要求企业对机会具有“敏感性”(alertness),其次是具备资源等条件,最后是能够通过创新利用机会实现价值创造;善于应对威胁与危机意味着企业要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进行战略性地响应,包括压缩(压减成本、资产、产品、产品线和员工人数)、维持(维持现状并尽力减少危机的负面影响)、革新(进行战略变革)、退出(停止企业目前的经营活动)等,不断提高企业的韧性(resilience)。


以新冠疫情的影响为例,它限制了人们的自由活动,使更多的人在家里工作、就餐、娱乐,机会利用能力高的企业一方面能够识别市场需求的变化,包括游戏需求的潜在增长、快递需求的增长等,并抓住机会推动企业成长,例如一些餐饮企业进一步拓展了外卖业务;也可以识别其中潜在的风险,如航空与酒店等服务需求的减少,果断转型。


最后,企业要提升转变(变革)(Transforming)能力。转变的内容包括内部的流程和系统、企业文化、商业模式等,它们构成了创新战略落地实施的基础。华为在被制裁后,依然坚定的推行管理的结构性改革,提高组织的效率,建设为创新赋能的文化。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疫情之后大胆突破,在旅游直播间和社交媒体上塑造起了多面的形象,从唐伯虎到白娘子,用独具特色的数字化启动了携程的商业模式创新变革,他在一个采访中说:“未来,携程希望通过联动供应链、目的地、流量联盟和优质客群,通过IP孵化、精准补贴、智能投放、大数据赋能、内容生产、活动运营、服务保障等手段,带动旅游行业渡过难关。”联想在过去几年一直在发力三大战略领域的转型——智能物联网、智能基础架构和行业智能,已经成为“双循环”运营企业的典型代表,也是用科技创新赋能“双循环”格局构建的行动者,联想在武汉工厂最先推动实现了智能化转型,联想合肥工厂、南方高科技的生产基地、智能制造基地也都是联想以自身实践智能化转型的典范,联想还通过多年来打造的边缘计算管理平台践行智能变革、赋能客户企业数字化转型,引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不忘“外循环”,追求“最优开放式创新”


长期以来,在“外循环”为主导的发展战略模式之下,中国企业创新更多是模仿创新、跟随创新,是引进、消化、再吸收的创新,主要通过授权许可、技术转让等方式获取国外技术,核心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以至于出现很多“卡脖子”的技术,成为制约产业链升级以及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瓶颈,也严重影响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未来,在“双循环”战略的指引下,企业的创新要追求“最优开放式创新”(optimal open innovation),即一方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坚持“底线开放思维”积极融入全球创新链。


undefined


图1 “四链”的递进关系


全球化的发展一直以产业链国际分工为基础,各国或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但就经济发展而言,图1展示的“四链”的协同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四链”之中创新链是居于主导和基础性地位。更进一步,未来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是“创新链”和“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如何汇聚全球力量,打造良性互动的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是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创新驱动发展,并不是封闭的创新发展,而是立足国内大循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融入乃至引领全球创新链,包括与重要跨国公司的合作等。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檏在2020年11月初召开的第三届进博会上表示:“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本身就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各个公司之间有非常多的交集。我们所处的半导体行业也是分工高度国家化、需要全球产业链紧密协作的产业……我们期待在‘双循环’时代,借助进博会这一开放、合作的大平台,就更加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激活创新的国际合作、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等内容,进一步加深同政府、业界和合作伙伴的深度交流。”


 企业创新与制度的互动


“双循环”战略之下,国家有了新的制度安排,社会对企业创新的期待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创新既有约束作用,也有使能作用。一方面,新的制度安排要求企业创新坚守安全底线,强化自主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压缩了企业创新战略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国家随之出台的相关政策,包括新型举国体制的发挥等,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障。从学理上看,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学派的观点认为,组织的行为需要遵循“合法性”(legitimacy)逻辑,即采用符合社会广泛期待的实践,以获取其他资源(如声誉、财务资源等)。因此,企业创新战略的选择不仅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成本收益,还需要从制度理论的角度考虑是否具备“合法性”,是否满足国家政策法规等正式制度和行业规范、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要求与期待。


尽管受到制度环境的约束,优秀的企业也可以利用环境变化推动制度的创新(institutional innovation)。企业推动制度的创新是也是遵从“合法性”的逻辑,旨在变革现有的观念、规范和标准等,从而获得与制度互动的主动权并获取后续的“制度红利”。


关于作者 | 肖建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工程师;

徐二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 | 本文刊登于《清华管理评论》2021年3月刊,内容有删减






添加时间:2021-05-14
 
友情链接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
天津社会科学网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地址:天津市北辰区津霸公路东口 邮编:300134 E-mail: webmaster@tjcu.edu.cn
Copyright?2013 天津商业大学中国管理创新基地 津ICP备 05052063 (建议采用1024*768分辨率)